印尼能源转型进展缓慢 燃煤电厂容量持续增加
-

【本报讯】印尼等八个亚洲国家被认为在落实国际能源转型承诺方面未取得显著进展。这一结论来自气候分析组织(Climate Analytics)最新发布的报告《全球气候承诺对国家行动的影响:亚洲概况》。
国际合作倡议和部门承诺现已成为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将全球升温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1.5摄氏度以内)的主要政治工具。该报告评估了印尼、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新加坡、泰国和越南这八个亚洲国家在能源转型与气候变化相关国际合作倡议方面的进展。这些国家因其经济高度依赖化石燃料且参与多项国际合作倡议而被选中。
报告指出,尽管印尼已签署多项能源转型国际协议,但在国家层面的实施仍显不足。一个突出矛盾是:在承诺逐步退煤的同时,燃煤电厂(PLTU)装机容量仍在持续增加。
周一(4月21日),报告作者之一南迪妮·达斯在发言中表示:“这些国际承诺具有自愿性和非约束性,最终限制了其影响力。各国政府可以高调宣称在气候大会上签署承诺,却无需采取具体行动。”
此前,印尼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签署《全球煤电向清洁能源转型声明》,并通过能矿部碳中和路线图计划在2056年前淘汰全部煤电。2024年巴西G20峰会上,印尼总统普拉博沃·苏比安托也重申将在2040年前淘汰化石能源电站。
然而报告强调,支持这些雄心目标的具体国家政策和行动计划尚未出台。现实情况是:当前煤电装机容量持续攀升,已占全国总装机量的45%。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已有总容量达1吉瓦(GW)的新煤电项目获得许可或启动建设。根据《2024-2060年国家电力总体规划》(RUKN),煤电装机预计将较2024年增加26.8吉瓦,至76.5吉瓦。
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发展仍陷停滞。2023年该领域投资仅4亿美元,低于泰国水平,复杂的政策环境被认为是制约因素之一。印尼虽已加入承诺在2030年前将甲烷排放较2022年水平削减30%的《全球甲烷承诺》,但2022-2023年期间全国甲烷排放反增7%,且各领域尚未制定减排战略规划。
这种清洁能源承诺落实迟缓的现象也存在于菲律宾、越南、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部分国家仍在积极增加煤电装机并发展液化天然气(LNG)基础设施。报告主笔托马斯·胡利强调:“国际承诺必须体现在国家自主贡献(NDC)和实质政策中。今年将是检验这些承诺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时刻。”
印尼煤电持续扩张
全球能源监测组织(GEM)发布的《2025年煤电进退:全球煤电项目追踪》报告显示,印尼以2024年新增1.9吉瓦煤电装机的规模位列全球第三,其中80%为自备电厂。目前印尼已投运30兆瓦(MW)及以上自备煤电机组130台,另有21台处于前期准备和建设阶段。
这些电厂主要服务于矿产下游产业,推动自备煤电装机从2019年的5.5吉瓦激增至2024年的16.6吉瓦。尽管全球煤电装机增速在去年创下新低(新增44吉瓦,显著低于2004-2024年间年均72吉瓦水平),但《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印尼煤电装机已增长29吉瓦,总装机54.7吉瓦位列全球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2024-2060年国家电力总体规划》显示,未来七年印尼还将新增26.7吉瓦煤电装机,其中75%为自备电厂。GEM高级研究员露西·哈默评论称:“印尼的煤炭规划与其气候承诺存在明显矛盾,犹如左手不知右手所为。”
尽管印尼2022年作为能源转型举措承诺停止新建煤电,并计划2050年全国退煤,但该禁令不适用于已纳入国家电力供应计划的项目,以及支持矿产下游化等国家战略项目和增值产业的自备电厂。专家警告,自备电厂可能重蹈过去十年印尼国家电力公司(PLN)电网煤电的覆辙——快速大规模建设导致产能过剩、昂贵的长期购电协议和诸多争议。(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