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印尼已准备好出口大米 仓储管理挑战依然艰巨
-

政府看待国内消费者需求的视角,过去六个月发生了显着变化。以稻米采购为例,2024年政府仍进口了数百万吨大米,但今年因产量过剩,政府已明确表态不再进口。
中央统计局(BPS)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印尼已进口约385万吨大米,同比增长62%。主要进口来源国为泰国(119万吨)、越南(112万吨)和缅甸(64.2万吨)。
当前形势已发生转变。普拉博沃总统本人明确表示印尼已准备好向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出口大米。
总统周三在南苏门答腊省班尤阿辛(Banyuasin)县举行的印尼种植运动(Gerina)启动仪式上发表讲话时说:"农业部长和粮食统筹部长报告,多国要求我们输送大米。我已批准并下令执行!"
总统指出,近三四个月来国内稻米产量相当高。为确保全数收纳农民的劳动成果,总统下令国企、国军和警察部队协助加速粮仓建设。
农业部长安迪•阿姆兰•苏莱曼(Andi Amran Sulaiman)获得了美国农业部(USDA)关于印度尼西亚大米产量激增的评估。部长说:“这是我们日前得到的消息,这让其他国家的出口商感到失望,”。
目前,政府的国家大米储备(CBP)达到318万吨,存放在国有粮食公司(PerumBulog)的仓库中。这一数字被认为是23年来的最高水平,甚至是自印度尼西亚独立以来的最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乐观预测印尼即将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普拉博沃在一次活动中表示,粮食自给自足可能提前实现。他最初计划在其执政四年内实现自给自足,但现在他乐观地认为今年年底就能实现。
政府的信心源于当前执政团队对提升产能的高度重视。此外,政府计划今年在全国乡村成立8万家红白合作社,重点开发农村经济潜力,特别是农产品领域。
我们当然对此发展深表感激。政府为提高人民福祉所付出的努力,正逐步显现出切实成效。
对于当前巨大的粮食储备,农业经济学家恩唐•萨斯特拉特马贾(Entang Sastraatmadja)提醒政府:历史经验表明,储存质量仍是重大未解难题。恩唐在安塔拉通讯社撰文写道:“"此前国家粮仓的米虫事件,暴露仓储系统仍存在缺陷。 "
国家粮食局还面临同样棘手的新挑战——仓储容量不足,不得不寻找分仓应对暴增的库存。这显然非理想方案。
成功收储必须配套完善的仓储管理。这不仅关乎技术操作,更涉及国家粮食管理的公信力。民众将希望寄托于此,出口时代更需谨慎。
现有经验表明,只有拥有一个清洁、干燥、防虫害和无湿气的仓库,才能实现有效的储存安全。这是绝对必要的。
虫害控制必须定期和严格执行,温度和湿度的监控必须使用适当的技术,库存系统必须精密准确,物理安全措施必须加强。所有这些务须成为国家粮食储备管理的新标准。这不是选择,而是不可协商的必要条件。
我们认同上述观点,同时相信政府已汲取历史教训,不愿"重蹈覆辙"。当局不应掉以轻心,而要为管理激增的产量和库存做更充分准备。唯有如此,粮食安全的蓝图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