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两大宗教领袖画像装饰在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 彰显宽容与和谐的象征
-
【本报讯】雅加达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Masjid Istiqlal)的一角如今悬挂着一幅震撼人心的画作。这幅作品描绘了两位世界宗教界的伟大人物:全球天主教领袖教皇方济各(Paus Fransiskus)与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大伊玛目纳萨鲁丁·乌马尔教授(Prof. Dr. KH. Nasaruddin Umar, MA.)。
这幅由艺术家Ki Fathur Gamblang精心创作的杰作,以惊人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清真寺主厅,吸引了所有访客的目光。
画作的亮相标志着跨信仰对话对构建和平国家生活的重要性。作为印尼多元文化的象征,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再次彰显其作为所有宗教信徒包容空间的作用。
周六(7月5日),《印尼商报》媒体有幸受邀参加在雅加达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举行的联谊活动。活动中,嘉宾们得以亲眼目睹这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作。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关于宗教间宽容与和平的强烈视觉讯息。
出席活动的包括2024-2028年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管理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Neneng Euis Fatimah博士、活动组委会主席Ake Arif以及组委会成员Devi Taurisa。其他受邀嘉宾也共同沉浸在温暖的文化与宗教氛围中,同时品味这幅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画作优雅地悬挂在清真寺主厅,描绘了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大伊玛目纳萨鲁丁·乌马尔教授亲吻教皇方济各的手,而教皇则以充满敬意的亲吻回敬其额头的瞬间。这一场景的灵感源自2024年9月教皇访问雅加达与大伊玛目会面的历史性时刻。
“后来我请我的好友——艺术家Ki Fathur Gamblang将这张照片绘成画作,”艺术收藏家Ake Arifin在活动中透露。短短三周内,Ki Fathur Gamblang便将这一珍贵时刻完美呈现在画布上。
这一画面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更传递了强有力的信息:信仰差异不应成为相互尊重与关爱的障碍。
最初,Ake Arif计划将这幅画捐赠给梵蒂冈,并获得了梵蒂冈的积极回应。然而,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延迟。此时,有人提议将画作带到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希望其成为宗教间和谐共处的象征。
Devi Taurisa表示:“最初当然有些波折,但我向Ake先生强调,创作这幅画的是我们的同胞,若放置在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将能让更多人——尤其是印尼人民——欣赏到它。事实上,不仅是本国人,因为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几乎每天都有2-3个外国代表团来访。”“因此,这幅画更能造福大众,成为宗教和谐的象征”。
这幅画实际上自2025年2月教皇方济各历史性访问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后便已展出。如今,它已成为清真寺公共空间中宣扬“殊途同归”(Bhinneka Tunggal Ika)精神的重要元素。
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大伊玛目兼印尼宗教部长纳萨鲁丁·乌马尔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必须基于国家价值观建立包容性的跨宗教对话。他同时指出,印尼的多样性应是力量的源泉,而非分裂的起因。希望年轻一代能以团结精神,在更开放的讨论空间中理解宗教生活中的宽容与和谐真谛。
Devi解释道:“希望这幅画不仅是象征,更能成为和平的具体体现。任何看到它的人都能将其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宗教间的友爱与和谐。”
正如大伊玛目纳萨鲁丁·乌马尔所言——“两张毫无虚伪的面孔”,这幅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印尼充满爱与智慧的真诚写照。
Devi Taurisa还提到,如今到访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的跨宗教访客数量之多,正是印尼宗教宽容的体现。除了穆斯林,许多其他宗教的信徒也会前来欣赏清真寺的壮丽。此外,不少华裔社群和团体也常来此参观。
“不久前,印尼百家姓协会(PSMTI)和印尼中华伊斯兰协会(PITI)刚来过,”Devi说。
“我必须感恩,我们拥有一位真正能团结民众的领袖,他实至名归地成为团结的象征,”她感慨道,“因此,当看到网民对纳萨鲁丁·乌马尔发表负面评论时,我感到难过。因为他不仅倡导团结,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今天的我们得以享受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的一切,正是他的努力成果。”
2025年5月,纳萨鲁丁·乌马尔获美国哈特福德国际宗教与和平大学(HUI)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和平、宽容与宗教对话的卓越贡献。
“希望这样的精神不会止于纳萨鲁丁·乌马尔一人,愿未来涌现更多像他这样的和平使者,”Devi总结道。
欣赏完画作后,联谊活动以参观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结束。嘉宾们仰望宏伟的穹顶,漫步象征宗教间和谐的“联谊隧道”,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