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纺织业进口激增引发关注 工业部强调纺织业守法合规
-

工业部发言人费布里·亨德里·安东尼·阿里夫。
【本报讯】工业部强调,提升产业透明度、履行行政合规义务以及保持纺织产业战略一致性,是维护本国纺织业竞争力的关键,尤其对隶属印尼纱线与长丝生产商协会(APSyFI)的上游企业而言意义重大。
根据国家工业信息系统(SIINas)数据,APSyFI成员企业的报告合规率仍有不足。在20家会员企业中,仅有15家按时提交工业活动报告,其余5家未能履行相关义务。
工业部发言人费布里·亨德里·安东尼·阿里夫8月24日在雅加达发表声明指出:“部分大型会员企业至今未提交任何业绩数据。事实上,报告义务是产业对国家承担责任的体现。若缺乏基本的行政承诺,只会削弱该协会作为‘国家纺织业前沿’的公信力。”
费布里透露,工业部监测数据显示,APSyFI部分会员企业的经营行为存在明显反差。在要求政府收紧进口政策的同时,却大幅增加自身的进口规模。数据显示,这些企业2025年的纱线与布料进口总量达4788万公斤,同比2024年的1407万公斤激增239%以上。
他指出:“部分会员企业利用保税区及一般进口许可证便利,大量引进纱线和布料。一方面要求保护政策,另一方面却积极扮演进口商角色,这与推动产业自主发展的初衷明显背离。”
工业部强调,政府长期以来已通过多种保护措施与财政工具支持上游纺织业发展。例如,对聚酯短纤(PSF)征收的反倾销税(BMAD)自2010年实施并延续至2027年;对部分拉伸纱(SDY)的BMAD有效期至2025年;对合成纤维纱线的保障性关税措施(BMTP)延续至2026年;对布料的BMTP则持续至2027年。
费布里指出:“这意味着APSyFI会员企业同时享受关税保护与进口便利的双重优势。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利益并未转化为新增投资或技术升级。”
他强调,工业部在制定进口推荐与产业保护政策时始终坚持公平与平衡原则,即在上游、中游与下游环节之间保持协调。面向出口的下游产业享有便利措施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而国内市场则通过进口替代机制,依托本土产业产能予以保障。
费布里补充说,若按照印尼反倾销委员会(KADI)的测算,对部分产品征收45%的反倾销税,可能导致下游产业约4万名工人失业。“这将演变为国家性悲剧。而上游产业潜在的裁员规模远小于此,并可通过提升本地吸纳能力加以化解。”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二季度印尼纺织业仍保持超过4%的增长,这一积极态势值得维护。费布里最后强调:“政府希望行业协会能够客观看待产业政策。在行业稳步增长的当下,更需要的是协作与合规,而不是误导公众的言论。”(er)